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专栏>双一号工程

靖安县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引导扶持管理机制推动民宿产业精品化特色化

来源: 作者: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4-11-15 11:56:4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和“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工作任务。近年来,宜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记住乡愁”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靖安县民宿产业规范经营和管理改革被评为“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县域案例”二十佳(全省唯一)和2023年度江西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上,“江西省靖安县建立引导扶持管理机制 推动民宿产业精品化特色化”获评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民宿829家,床位26000余张,其中中高端民宿100余家,床位2700余张,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2023年,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74.6万人次,同比增长23.7%,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22.3%。

一、主要做法

1.坚持优化营商环境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发展针对民宿产业分布零散、发展无序、品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定规划、建标准、强品牌,把准民宿产业发展方向。一是优化产业发展模式。以公共品牌打造、要素支撑、设施完善、丰富体验为重点,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推动打造10个民宿集群、100个特色民宿村落、1000家品质民宿、10000张品质民宿床位,促进民宿产业规模化、品质化发展。重点打造了中源避暑、宝峰禅韵、三爪仑知青三个特色小镇,初步形成了中源客家避暑、三爪仑运动休闲、宝峰禅韵养生、城郊休闲体验等民宿集聚区。培育“母子”品牌体系。创建“靖安人家”民宿区域公用“母品牌”,引导鼓励民宿主打造自主“子品牌” ,对获评丙级(三星级)以上的民宿在县内连锁开设第二家的予以重奖,着力构建以“靖安人家”民宿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自主品牌为支撑的“母子”品牌体系,先后打造了沐光源宿、茶湾山水、石头村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品牌。引进品牌民宿投资人投资建设了水岸边、山口的院子等高端民宿进行示范引领。三是成立行业协会。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民宿协会及乡村民宿协会,强化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全面提升全县民宿项目的标准规范水平和服务水平。四是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整合各部门、各乡镇的涉农、涉水、涉旅、涉林等部门资金和政策,统一整合资金、统一安排项目、统一使用资金,确保资金使用、项目建设优先倾斜民宿产业发展,全面完善民宿集群、民宿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体验业态。近两年来,整合各类资金5500万元设立靖安县民宿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各商业银行提供民宿发展信贷支持近3亿元。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了42个民宿示范庄和157家休闲乡村产业园、96个乡村旅游点。

2.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标准引领,提升发展水平。针对民宿产业管理失序、竞争无序等问题,从行业自律、宣传营销、等级评定、服务提升等方面入手,创新民宿运营模式,助力产业蓬勃有序发展。一是制定行业规范标准。先后制定了《靖安民宿管理办法(试行)》《靖安普通民宿必备项目规范》《靖安民宿等级评定评分细则》《靖安民宿办证流程》《靖安民宿联勘联审办理流程》《关于加强中源乡民宿规范管理的实施意见》《中源乡民宿等级评定评分细则》等一系列行业规范标准,努力做到标准先行,提升品质。二是执行行业规范标准。建立靖安民宿等级评定委员会,按照《靖安民宿等级评定评分细则》,对全县范围内“四证”齐全的民宿进行等级评定,评定出银宿级150家、金宿级71家、白金级6家。三是参与省级标准制定。参与省文旅厅制定《民宿集聚区要求与评定》省级地方标准,并拟由省级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抢占标准制定高地,形成行业地位。

3.坚持优化营商环境产品创新,激发产业动能。一是创新搭建智慧化管理平台。聘请专业公司, 搭建“靖安人家”民宿产业智慧管理平台(“宿管家”),录入全县民宿信息上线运行,为民宿运营提供宣传、咨询、预订、投诉等全流程服务。二是推行“闲房入股”运营模式。截至目前,累计盘活村集体用房、闲置农房154间,让100余亩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充分发挥效益,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过5万元。三是设立专项营销资金。加大政府引导性宣传资金投入,鼓励民宿业主通过抖音、小红书、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开展自主宣传,县财政根据民宿业主年度宣传投入和年度平均入住率排名情况予以奖励。比如,网红民宿“水岸边”去年“五一”期间仅咖啡单日销量即破千杯,营收达3万多元。

4.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保障,夯实产业基础。聚焦民宿产业贷款难、用地难、引才难等瓶颈,持续完善系列扶持机制,以 “真金白银”的实招、硬招为产业发展加油助力。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了《靖安县推进“十百千万”工程,打造省级民宿集聚区实施方案》《靖安县推进“十百千万”工程,打造省级民宿集聚区若干扶持措施》,出台了36条过硬的干货措施扶持民宿产业发展,掀起了靖安民宿产业招商、建设、运营热潮。二是优化民宿开办审批流程。整合文旅、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职能,实行“联勘联审联办”制度,全流程做好服务,有效推进全县419家民宿办齐“四证”,走在全省前列。三是创新推出“民宿贷”。制定出台《靖安推进“民宿贷”实施方案》,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设立“民宿贷”。结合等级评定进行贴息贷款扶持,持续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积极投资民宿产业,目前已发放1700万元“民宿贷”贷款,撬动社会资本7000多万元。四是建立“民宿管家”培训基地。以培育“靖安人家”民宿劳务品牌为目标,联合南昌交通学院、靖安职业中学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共同打造“民宿管家”培训基地,培养专业管家,推动靖安民宿向标准化、特色化、品质化方向发展。

二、取得成效

1.优化营商环境带动了产业升级。民宿产业发展带动了乡村旅游繁荣,进一步整合了文化、旅游、农业、林业等资源,促进了“文旅+”“+文旅”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了文旅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

2.优化营商环境更新了发展模式。推进民宿产业“十百千万”工程,把过去数量多,但品质低、体验少、关联差的民宿产业状况,通过发展民宿集群、民宿村落,提升建设标准、增加体验业态、促动产业融合、注重运营效果,真正做到以“民宿+”为平台,形成关联多产业发展,聚集多消费环节的民宿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全县民宿产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3.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了产业地位。根据靖安县资源禀赋,把民宿产业从过去的配套产业,明确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打造休闲度假型的民宿产业目地,促动各项要素资源向民宿产业聚拢和配置,促进民宿产业长效、健康、快速地高质量发展。

4.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了乡村振兴。以民宿产业为平台带动和辐射,全县共有近790户农户通过新建、改建、提升、返乡创业等途径发展民宿产业,尤其中源乡70%的农户都参与旅游服务,带动全县农民就业1.4万余人,户均增收超过4万元,其中还解决了1000余脱贫人口就业问题,占全县脱贫人口的20%,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让民居变民宿、群众变老板。

5.优化营商环境改善了乡村环境。通过发展民宿产业,特别是狠抓产业集群和品质民宿,全面提升了乡村旅游环境,资源更精致了,体验更丰富了,服务更有品了,打造了一个全新、高质的度假式乡村旅游环境。

三、改革经验

1.注重系统谋划。深化政府职能部门的系统思维和谋篇布局能力。一是成立全县民宿产业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靖安县民宿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文广新旅、农业农村、市监、住建、卫健、公安、消防和有关乡镇等部门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二是明确产业定位。提出要像抓工业一样抓好民宿产业发展,把民宿产业确定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三成立民宿协会。成立全省第一家县级民宿协会和乡镇民宿协会,引导民宿业主互帮互助、抱团发展、规范发展,实现全县民宿产业从规模到质量双提升。

2.运用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旅游民宿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进了大野山居、村头芳、溪真等国内知名民宿品牌,强化各类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调节筛选机制,增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坚持共建、共享、共融,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组建了一个平台。成立乡投公司,搭建“两山平台”,整合、收储全县各乡镇和村集体的零散资源,将部分集体土地、闲置宅基地用于发展民宿项目;二是“闲房入股”运营模式。由县乡投公司牵头,收储整合全县各乡镇和村集体的零散闲置房屋、山林、河塘等资源用于发展民宿项目,让“空心房”变“致富屋”。三是推行集体土地入市试点。为了大力发展民宿产业,靖安县争取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机会,把大量的农村闲置房屋和空闲地有序盘活,解决投资民宿的用地合法合规性和用地紧缺性问题。

3.引导集聚发展。走精品化、特色化、集聚化的发展道路。一是集聚发展,启动了民宿产业“十百千万”工程,打造10个民宿集聚区,推动民宿产业由过去的散、小、弱、差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集聚化发展;二强化扶持。2023年出台了《靖安县推进“十百千万”工程 打造省级民宿集聚区的实施方案》《靖安县推进“十百千万”工程 打造省级民宿集聚区的若干扶持措施》《靖安县推进“民宿贷”实施方案》,从用地、营销、业态等九个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三部门协作。由县民宿办充分统筹文旅、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水利、林业、公安、住建、消防等多部门资金和项目,集中倾斜发展民宿产业。并实行多部门“联勘联审联办”机制,由民宿办牵头,一站式办理。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

主办:宜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网站标识码:3609000034

赣公网安备36090202000017号赣ICP备06000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