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分析
1.生产规模小、无标准。土特产品大部分都是小作坊或小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生产企业点多面广,产量小,生产标准不一,产品品质差异大。以万载罗城扎粉为例,早在2010年罗城扎粉制作技艺就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仅在宜春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罗城土扎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62.56%认为扎粉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质量有好有坏,50.25%认为没有知名品牌,35.96%认为卫生状况不好,33.99%认为不正宗;到当地购买罗城土扎粉的占64.53%,到实体商超购买的占22.66%,到菜市场购买的占18.23%;有41.38%选择无包装,27.59%选择袋装;认为扎粉味道很好的占73.89%,认为口感太硬的占19.21%。(数据来源: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万载县罗城扎粉产业发展研究》。2022.9)
2.品牌意识弱、名称多。土特产品大都出产在乡村,往往在乡镇集市上流通,包装设计简单粗糙,如手工作坊辣椒酱和水酒,生产者缺乏包装与品牌意识,导致在超市、商场等地难以售卖。部分生产者有树立品牌的意识,也是盲目地借鉴或引用其他地域的土特产包装,产品名称多,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以铜鼓黄精为例,该县大力发展黄精人工种植,面积5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1.4万亩,黄精年产量2.97千吨。共有涉及黄精产业的合作社69家、企业9家。生产的黄精产品名称五花八门。
3.树牌要求高、水平差。树立品牌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在长期的积累中积淀品牌力量。在土特产领域,受市场、资本、人才等因素影响,成功树立土特产品牌对能力水平要求更高。以铜鼓绿茶为例,目前,铜鼓县茶园总面积为12.5万亩,其中野生茶园面积5.2万亩,栽培茶园面积7.3万亩,年产干茶3520吨,产值达3.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5%。该县推出了“铜鼓宁红、铜鼓绿茶、铜鼓白茶”品牌,但也造成了品牌宣传不够聚焦,消费者对铜鼓茶品牌认知度不高。还有樟树的香樟木书签,2017年左右厂家就对香樟木书签、笔筒、签字笔等系列文创商品进行研发和市场推广,历经三年研发推出五大系列十多款香樟木旅游纪念品,因缺乏创意,市场拓展较为艰难,仍在苦苦寻求产品转型、品牌塑造的路径。
二、对策建议
1.鼓励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是产品品牌化的基础,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出台相关产品标准,形成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种植和规范化生产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有条件的区域,通过招大引强,与该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奠定产品品牌基础。
2.提高品牌知名度。引入智力或与专业的品牌策划企业合作,进一步明确产品的品牌属性,制定品牌形象定位,通过广告宣传、媒体曝光、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
3.加强品牌管理。打造一个品牌不容易,守住一个品牌更不容易,品牌就是信誉的代名词,只有提供优质稳定的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加强品牌管理,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方能将土特产品品牌长久树立。
总之,想要实现土特产品“树品牌”的蝶变,唯有挖掘好、利用好乡村品牌,运用多种方法,从提高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品牌形象塑造、服务品质等多个维度入手,持续擦亮土特产品的知名度,才能使其成功走上蝶变之路,实现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